贛南劍溪萬安書院文史研究室文獻系列
紅四軍第一次來尋烏
作者:劉棟梃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第一章 上井岡山到出擊贛南
第一節 紅四軍的誕生和發展
1927
年9
月19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在瀏陽文家市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討論了部隊的進軍方向,分析了敵強我弱和革命處于低潮的形勢,遂決定放棄攻打長沙。20
日,部隊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29
日,毛澤東在永新縣三灣村對軍隊進行了整編。為使部隊置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毛澤東將支部建在了連上。這是紅軍政治工作的開端,她為新型人民軍隊的建設和武裝割據的開辟奠定了重要的組織基礎。10
月,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始以農村為落腳點,并創建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1928
年4
月28
日,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與湘南起義的部隊也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井岡山工農革命軍在寧岡礱市勝利會師。5月4日,兩軍
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毛澤東任黨代表,朱德任軍長,陳毅為政治部主任。同時,第四軍第一次黨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共第四軍軍事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書記。全軍11000余人。
5
月20
日,在寧岡茅坪召開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了第一屆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毛澤東任書記。四軍軍委書記由陳毅接任。毛澤東在會上正確地分析了形勢,明確地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再次肯定了創造羅霄山脈中段政權的方針。會議著重討論了開展土地革命、分配土地問題。
6
月4日,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根據中共中央5月25日發布的《軍事工作大綱》
指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改稱為“工農紅軍第四軍”
。紅四軍由此誕生。 7月初,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次對井岡山的“會剿”被紅四軍勝利擊破。
8
月中旬,由于紅軍大隊二十九團士兵會出現“打回老家去,回家割稻子”的錯誤思想,強蠻離開井岡山去打湘南,結果造成
湘南之行的嚴重失利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丟失。8
月23
日,毛澤東率領紅三十一團第三營迎還朱德、陳毅的紅軍大隊后在桂東會合,并召開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會議總結了因分兵冒進湘南而導致“八月
失敗”
的經驗教訓,撤銷了湖南省委任命的前敵委員會,組成了以毛澤東為書記的行動委員會。最后決定紅四軍部隊經崇義、上猶重返井岡山。第二節 紅四軍的壯大與“柏露會議”的召開
8
月下旬,湘贛兩省敵軍乘紅四軍主力欲歸未歸井岡山之時,發動了第二次對井岡山的“會剿”。然而,
紅四軍不但粉碎了敵軍的第二次“
會剿”
,還收復了邊界的大部分失地。 10月14至16日
,毛澤東代表第一屆特委在中共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作了報告。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案》。毛澤東起草的《政治問題和邊界黨的任務》(《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是該決議案的第一部分。 11
月2日
,湘贛邊界黨組織收到中共中央的指示信。6
日,召開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擴大會議。會議根據中央“
六月來信”
指示精神,成立了新的前敵委員會,由毛澤東、朱德、譚震林、宋喬生和毛科文5
人擔任委員,毛澤東為前委書記。前委統轄邊界特委和紅四軍軍委,朱德任軍委書記。 12月10日
,彭德懷、滕代遠率領平江起義的紅五軍800多人
也到達井岡山,革命力量日益壯大。同月,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 1929
年1月1
日,隨著井岡山紅軍的不斷壯大,蔣介石恐慌不已,立即調集國民黨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大規模的“
會剿”
,妄想把紅軍“剿滅”于井岡山。
任命何健為“會剿”
總指揮兼湖南省“會剿”軍總司令
;任命金漢鼎為副總司令兼江西省“會剿”軍總司令,“會剿”總部在萍鄉成立。兵分5路共六個旅十八個團進逼井岡山。
4~7
日,為了粉碎敵人向井岡山發動的第三次“會剿”,
毛澤東在江西寧岡縣柏露村召開了紅四軍前委、紅五軍軍委、湘贛邊界黨、團特委常務,紅四軍各團、紅五軍五個大隊和邊界六縣縣委聯席會議,史稱“柏露會議”。
會議決定以內外線相互配合,采取“圍魏救趙”的戰術策略解井岡山之圍
。兵分兩路:紅五軍和紅四軍之三十二團由紅五軍軍長彭德懷、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滕代遠指揮,留守井岡山;紅四軍主力二十八、三十一團及軍部特務營、獨立營下山出擊贛南,由紅四軍黨代表毛澤東、軍長朱德和政治部主任陳毅領導。 14
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領紅四軍主力3600余人
分兩路分別從井岡山的茨坪、小行州向贛南進軍。第二章 紅四軍游擊贛南抵達尋烏菖蒲圩
第一節 紅四軍出擊贛南
1929
年1月14日,紅四軍為了粉碎湘贛敵人對井岡山的第三次“圍剿”,準備到外線打擊敵人,并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部隊從井岡山出發,按預定計劃經遂川向贛南進軍。16
日,敵“剿匪”總指揮急電遂川第一路司令李文彬、桂東第五路司令劉建緒(或二路張興仁)追堵向贛南進軍的紅四軍主力。17
日下午,紅四軍到達上猶的營前圩;18
日,進入崇義的杰壩;19
日,占領了崇義縣城;23日晨,占領大余縣城。紅四軍在大余城內迅速開展宣傳工作,籌款籌糧,發動礦工革命。24
日清晨,贛敵李文彬旅從贛州方向尾追而來,突然偷襲紅四軍。紅四軍主動撤出戰斗后,連夜迅速轉移至廣東南雄的烏逕。途中,三十一團主力在南雄平頂坳又遭追來之敵兩個團襲擊,大余城所籌一萬多元現洋丟失。 大余戰斗后,紅四軍處境變的十分被動,毛澤東原定“圍魏救趙”
、回救井岡山的計劃被打亂,一路上與尾追而來的敵軍且戰且走,被敵輪流追擊。為了甩開敵人,紅四軍以每天100
里左右的急行軍前進。毛澤東為了保存紅四軍的有生力量,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下令行軍時盡力避開敵人,爭取少打仗。 烏逕突圍后,紅四軍摸黑爬著贛粵邊境的積雪折轉至信豐。26
日,到達信豐崇仙,在羊牯壩開會與宿營。27日凌晨,經龍南東坑往定南。這一帶是白色恐怖區域,到處是地主豪紳的土圍子與民團,這些土豪強大而野蠻,紅四軍被不斷遭到襲擊。所以,這里更加找不到吃的糧食與帶路的向導。紅四軍只得以營為單位阻擊敵人,節節掩護大隊兼程通過。29
日,后衛部隊在定南月子崗與尾追之敵第十五旅先頭部隊激戰。 30
日,紅四軍主力到達定南龍塘圩,接見了贛南紅軍第二十六縱隊,并得到幫助。當晚,在安遠縣的鶴仔圩宿營。紅四軍計劃里應外合、趁敵不備,拿下安遠縣城,扭轉被動局面。紅四軍的前衛便衣偵察兵在當地革命群眾的幫助下,得悉敵軍李文彬部準備以4
個團在孔田北面的太平圩前后夾擊紅四軍,故紅四軍放棄了攻打安遠縣城的計劃,由贛南紅軍第二十六縱隊的黨代表黃達帶路,浩浩蕩蕩地向尋烏進軍。同日,井岡山被敵占領,紅四軍失去了革命根據地。第二節 紅四軍第一次到達尋烏
紅四軍在安遠孔田的動向傳到了尋烏,陽天嶂贛南紅軍第二十一縱隊的黨代表古柏馬上給交通站的同志布置了各項迎接工作,要求密切關注紅四軍的消息,時刻準備迎接工農自己的軍隊。 當地地主豪紳聽說毛澤東與朱德率領紅四軍要攻打尋烏,嚇得他們慌了手腳,膽小的急忙領著妻小逃跑,膽大點的趕緊加固炮樓。但想到尋烏“三二五”暴動
時連沒有槍的農民都擋不住,更何況是有槍有炮的“朱毛
紅軍”。
所以,尋烏的土豪劣紳根本沒有底氣頑抗,對紅軍十分懼怕,最終還是跑光了。 1929
年1
月31日,毛澤東與朱德率領紅四軍抵達尋烏境內的寨下。他們沿途所到之處都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張貼《紅四軍第四軍司令部布告》、《共產黨宣言》;書寫革命標語;宣傳“朱毛紅軍”是工農的軍隊,是幫助勞苦大眾解放翻身的部隊。
因為尋烏早已播下了革命的火種,所以紅四軍一到,人民群眾就高興地喊:“紅軍來了!紅軍來了!窮人出頭翻身的日子到了,土豪劣紳完蛋了”
。 部隊后經分水坳、高頭、公平至菖蒲圩。接頭聯系紅四軍的劉經仁、李日超馬上把毛澤東帶到劉永茂店里喝茶、烤火。紅四軍自大余戰斗后,在前有堵截、后有追擊的險境中急行軍,已十分疲憊。同時,毛澤東估計尾追之敵已被甩在兩天路程以外,一時難于追上紅四軍,便決定在菖蒲圩宿營。 地下交通站的同志趕到陽天嶂匯報了消息。古柏立刻決定下山與紅四軍會合,并吩咐戰士們馬上深入群眾為紅四軍籌糧,組織婦女煮雞蛋、燙粄皮慰勞紅四軍。古柏考慮到白軍與地主老財早被紅四軍嚇的無影無蹤,逃跑光了,所以到了紅四軍宿營地時,便命令戰士們把身上的槍全部卸在營外,以示對紅四軍的信任與尊重。 傍晚,古柏帶領鐘賜璆、潘麗、侯大風、李大南、李大添、李大順、鄺任農等同志趕到了菖蒲圩口,來到茶亭正后面的昌平局。該局二層樓,人字棟,正中的雙合門上方有“昌平局”三字。紅四軍政治部主任陳毅正在圩坪上給群眾講話,做革命宣傳工作
。伍若蘭接應了古柏一行,后向紅四軍特務營說明了情況,由楊至誠帶領古柏等來到毛澤東的辦公處,并得到了毛澤東的親切接見。第三章 菖蒲會談
第一節 科學的指導
31
日晚,毛澤東在昌平局大廳里接見了尋烏的黨員干部古柏、潘麗、鐘錫璆、侯大風、李大南、李大添、李大順、鄺任農、劉經仁、劉經珠、李日超、李隆梅等等,并與戰士們一一親切握手。大家在毛澤東看地圖的八仙桌周圍坐下。朱德也進屋問候了大家。然后正式召開了黨員干部會議。 首先,古柏作了工作匯報,談了尋烏黨組織分別在東江特委、贛南特委的領導下和“八七”會議
的精神指引下,積極發展尋烏農會,創建工農赤衛武裝。為加強領導,在先進分子中發展黨團骨干,成立黨團組織。全力為南昌起義部隊集中尋烏速奪東江創造了最有利的勝利環境和必要條件。之后,深入開展土地革命,號召群眾抗租、抗債,舉行了全縣五萬多人的、威震閩粵贛邊的尋烏“三二五”
農民武裝暴動。但暴動勝利不久,遭到反動勢力的聯合反撲,暴動主要領導人多數不幸被害。從此,尋烏革命受到重大損失。 古柏又匯報了贛南紅軍第二十一縱隊在缺少***、缺少革命黨員干部,以及生存條件極端艱苦的環境下,仍然領導人民群眾堅持與敵人斗爭的情況。 毛澤東認真詢問了尋烏革命的斗爭情況后,談起了南昌起義、湘贛邊秋收起義,然后肯定了尋烏黨組織卓有成效的工作。指示說:“在組織工農武裝暴動前,必須作好很技術的、有計劃的布置,給工農群眾與黨員干部進行好的
思想教育和武裝訓練。避免個人的、英雄式的、無組織的指導,即錯誤的盲動主義。要很快地恢復農會,發展會員。分清地主豪紳與貧農、中農、富農的界限。要繼續團結廣大的勞苦大眾深入土地革命,沒收地主豪紳的田地分給農民。繼續放手發動貧苦農民向貪官污吏、地主豪紳抗稅、抗租、抗債。要繼續發展壯大黨團的組織。凡是信仰馬列主義的,又能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都可以參加黨的組織,從斗爭中培養干部。要繼續擴大工農的武裝,加強黨的領導,在軍隊中堅持執行黨代表制度。沒有槍彈,可以從敵人手里奪過來。去破壞一切反動派的武裝力量,瓦解靖衛團,促使他們起義投降。要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的一切統治,建立工農兵的紅色政權。鞏固和拓展紅色區域。”。毛澤東語氣堅定,揮動著他有力的大手,顯出一個成熟革命者的氣質。他表示,尋烏縣是閩粵贛三省邊境,只要同鄰縣的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密切聯系,互相支持,對革命斗爭是很有利的。
第二節 光輝的思想
毛澤東在會上說:“
中國是一個被帝國主義利用封建軍閥間接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主要的城市都被控制在了它們手里。但中國優勢的社會經濟不是城市里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占最廣大區域的農業經濟。中國的農村可以不依賴城市而獨立生存,統治力量薄弱;城市卻因帝國主義劃分了勢力范圍,軍閥之間必然因利益沖突而長期存在分裂和戰爭。我們可以在經濟長期穩定的農村發展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建立工農兵的赤色武裝和政權,然后去***城市里經濟不穩定的反動的封建軍閥和一切欺占中國的帝國主義。所以我們一定要聯合最廣大的工農群眾去徹底推翻它們的黑暗統治,勝利必然是屬于我們無產階級的工農群眾”。
毛澤東還談了在文家市放棄攻打長沙、深入農村的決定。談了井岡山的斗爭。當談到井岡山的游擊戰爭和十六字訣時,他說:“
紅四軍從井岡山出來,一是要把贛南地區的土地革命開展起來,創建贛南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二是牽制敵人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圍剿’
。現在紅四軍的后面就有國民黨的部隊追擊,他們企圖乘紅四軍疲勞時,擊潰或消滅我們。但我們也有打算,準備在對我有利,而敵人疲勞時,消滅國民黨贛軍之一部,擊潰其大部,這一時機是能到來的”
。這個打算后來是完全地實現了。紅四軍離開尋烏,折轉閩贛邊時,于瑞金以北的大柏地采取了伏擊戰,一舉殲滅國民黨第十五旅劉士毅部兩個團,擊潰了其指揮部。從此,奠定了發展贛南與閩粵贛邊革命根據地的基礎。 古柏按照毛澤東的正確指示,緊緊地依靠群眾,不斷地充實黨團的隊伍,進一步地擴大了工農武裝,迅速地建立了各級的革命政權。不到一年的時間,農會會員及其他群眾組織成員的數量發展到8
萬以上,黨員由70多人壯大到100多人。之后,又為中央革命根據地輸送了大批革命干部,如劉育英、劉維鍛、潘立中、劉大白、李大順、李大添、陳忠善、候家宏、鄺世聲、鄺月明等,后來都成了紅軍干部。 紅四軍在菖蒲還召開了群眾大會,宣傳紅軍政策。號召窮人要團結起來打土豪、分田地,開展武裝斗爭。第三節 尋找征途的“落腳點”
毛澤東講完話后,朱德與陳毅也分別介紹了紅四軍的情況。古柏聽了井岡山的斗爭后,“
建議紅四軍轉向項山羅福嶂,在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大山中找一個落腳點”
,并告訴毛澤東,項山附近的村莊有好幾個大土豪可以打,特別“屎缸伯公”,他身有30
萬元,收租一萬石,是全縣的豪紳頭子。毛澤東用手指著地圖上的尋烏縣,然后移到閩粵贛邊的位置一點,問這個山區有沒有尋烏黨的組織在活動。古柏一看,那地理位置正是潘麗活動的項山,古柏就介紹了潘麗給毛澤東認識。朱德看著地圖笑道:“這不是老毛要找的第二條‘羅霄山脈’嗎?”
潘麗詳細介紹了自己及項山羅福嶂的革命情況。羅福嶂是一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村子, 離圳下村約有幾十里的山路,隔著好幾座大山。早在太平天國時就有“三點會”活動于此。大革命時,孫中山光復梅縣的“洪門”組織又傳到了這里
。同時,也有共產黨在這里暗中活動。1927
年8月初,大革命失敗后,尋烏黨組織的潘麗、潘葉煌在這一帶進行秘密的革命活動,并且利用十分盛興的“洪家”、“三點會”等社會組織,在階級矛盾最尖銳的項山、滋溪、劍溪、羅福嶂等處發展了農會,準備以全縣的農民大暴動策應南昌起義軍南下集中尋烏。至
1927年底,項山羅福嶂發展有農會會員五、六百人。1928
年春,這里的農會參加了尋烏的“三二·五”農民
武裝暴動。暴動隊勝利占領了縣城。但由于強敵反撲,潘麗又率部潛回羅福嶂附近的大中,準備重整旗鼓,后被羅福嶂的地主反動武裝襲擊,隊伍旋即轉移到福建境內的相公寨繼續與敵人展開斗爭。不久,又發展到三百多人。 毛澤東通過這次菖蒲會議,讓他詳細了解了尋烏及周邊的革命情況,遂有給部隊落腳休整的打算,決定“安家”項山羅福嶂,即紅四軍的新落腳點
。 會議臨結束時,李大南補充說:“我們為紅四軍準備了一
批糧食與物資。” 毛澤東與朱德
致謝后,全部物資交由楊至誠收管。楊至誠在搬運物資時傷口在流血,被李大南與赤衛隊的戰士看見了。原來下井岡山以來,很多紅軍戰士都負了傷。于是,李大南與當地交通員又想辦法弄到了大量的碘酒與藥棉。 這次會議一直進行到午夜11
點多,主要總結了過去的經驗,展望了革命勝利的前途,布置了當前的革命任務,找到了一個紅四軍的落腳點。毛澤東指示尋烏的黨員干部,要發動群眾,開展武裝斗爭,深入土地革命,做好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建立革命的政權。會后,古柏留下共產黨員潘麗等為紅四軍作向導,分派劉廷文、劉貴祥為紅四軍挑慰問物資。紅四軍也留下了蔣信才、廖永等一批黨員干部,以協助指導尋烏的革命斗爭。第四章 圳下戰斗
第一節 宿營圳下村
1929
年2月1日,紅四軍從菖蒲出發,經黃砂、廖坑排、余田、青龍、珠村、石排、雙茶亭一路急行軍,于下午4點許到達吉潭東南側3華里的圳下村,捉了地主劉承平(戰斗中跑了)。部隊一直到晚上10點才走完。圳下村是在一個較大的山窩子里,南北是山,中間是個東西走向的狹長田塅,一條小河把它們分成兩半。 敵軍已甩在一天路程以外。因為尋烏黨組織在這塊土地上作了長期的斗爭,打下了扎實的群眾基礎,吉潭附近的滋溪、劍溪、項山、羅福嶂、漢地、藍貝、聰坑、大中等都是潘麗經;顒优c斗爭的地方,又潘麗、李大添正在紅四軍作向導,毛澤東與朱德都多了份安全感。為了讓紅四軍戰士恢復精神,便避開吉潭的圩鎮,決定在圳下宿營。 紅四軍根據圳下村的地理環境對部隊的駐防作了部署:前委、政治部駐扎于村西南之文昌閣;軍部駐扎于村中央之劉氏宗祠-
恭安圍。伍中豪之三十一團為右路,駐扎于村東擔任前衛警戒,即恭安圍(軍部)前面;林彪之二十八團為左路,駐扎于村西文昌閣后面至大營崗一線為后衛警戒,即恭安圍(軍部)與文昌閣(前委、政治部)的后面。三十一團與二十八團實行輪流擔任前后衛的任務。特務營、獨立營隨軍部在恭安圍,婦女組的康克清等也住軍部附近的屋檐下。 基于轉戰途中很多戰士亂大小便,在有女人的地方洗澡,軍部在菖蒲時就嚴申了井岡山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并就此作了批評。于是,圳下又重申了這些紀律。 圳下的群眾分到了紅四軍打土豪的谷子,想在圍子里宰一頭豬感謝紅軍,被伍若蘭知道后制止了他們,并表明了紅軍對他們的謝意。伍若蘭當時有身孕,恭安圍的老奶奶知道后很擔心,勸她要注意身體,然后把她安排在自己中廳左邊的客房里住。伍若蘭就邊幫老奶奶縫補衣服邊宣傳革命道理,并吸引了許多婦女與小孩在旁邊聽。之后,老奶奶還煮了兩個雞蛋給伍若蘭吃,但她沒有吃,分給了旁邊圍觀的小孩子吃了。這一舉動,感動了旁邊所有的婦女。 當晚,軍部下達命令,走前衛的三十一團定在凌晨3
點出發;軍部、前委直屬隊定在4點出發;二十八團走后衛,天亮出發。第二節 遇敵襲擊
國民黨尾追紅四軍的劉士毅密令一團先行堵截紅四軍,于是日夜兼程急行軍,于1
日晚22時抵達吉潭圩,又令另一團從澄江出發,妄想包圍、偷襲圳下村宿營的紅四軍。 2
月2日凌晨4點半時,天還未亮,婦女組的曾志正在田里集合,紅四軍軍部機關剛開早飯,獨立營正整裝待發,敵軍李文彬部兩個旅4
個團分三路突然從古豐村方向沖進村內,一路首先與紅四軍二十八團一連在大營崗擔任后衛崗哨的向漢彪的一排交上了火,一股敵人從西邊的洋溪壩來。天開始蒙蒙亮,隱約可見槍聲方向的山上有敵人黑壓壓的人影,迅速地向軍部圍擊。 四面的槍聲噼噼叭叭越來越響。開始,屋里的人還以為是村里的老百姓在陰歷的年底放鞭炮,待前委組織科長譚震林和前委秘書江華聽清是敵人正規部隊密集的排槍聲時,立刻命令警衛員去通知前委的毛澤東。他們發現紅四軍擔任前衛警戒任務的三十一團已經提前開拔前往羅福嶂,畢占云特務營的中間崗哨也已撤哨,一股敵人正從南邊的店子打過來。又有敵人繞過二十八團駐地,已沖到離軍部僅十幾米的地方,從中間作為切口,將紅四軍插斷分成了兩半,紅四軍的部隊頓時被沖散。萬沒想到后衛二十八團也已撤哨了,只有一個后衛營作掩護,至使軍部前后左右兩路的警戒陷入空虛。而前委、政治部與軍部都還未出發,被敵人包圍在圳下村。特別軍部駐恭安圍的位置是在村子的中央,直接暴露于敵軍面前,最先陷入敵人的包圍。 情況萬分危急中,陳毅、江華、譚震林等從前門沖了出去。戰斗中,陳毅險些被俘虜,因敵人只楸住陳毅的大衣,他把身上的大衣順勢脫下蓋住敵兵的整個頭部,在分秒之間脫離了危險。朱德聞警后,馬上指揮一部分人先行搶占圳下有利的山崗制高點,沉著地指揮軍委迅速往北邊的柯樹垇突圍(多數從這里突圍)。又率手提機槍班、特務排等立即投入激戰,進行阻擊。結果敵人聽出機槍聲后,認定這里肯定有紅軍的***,便引來敵人更密集的射擊,兩名機槍手當場受傷。朱德立刻命令沖鋒槍停止射擊,讓敵人突然迷失了目標。然后,朱德帶著戰士們趁著黎明前的朦朧時分迅速往外沖,后被打散。 住在軍部西北面近一華里左右的黎崇任、謝甫鵬是朱德直接指揮的部隊,戰士們看見軍部被包圍,決定寧愿犧牲自己,也要保衛軍部,救出朱德、陳毅等。在排長白在溪的指揮下,向包圍軍部的敵人猛沖過去。接著,紅四軍的直屬隊也沖了過來,把朱德、陳毅等接了出來。 朱德身穿一件黃尼子的軍大衣,帶著五名沖鋒槍手。突圍中,他身邊一個衛士被槍擊中,朱德很留戀他,跑了幾步,還回頭看他。朱德穿著大衣不便快跑,戰士們很擔心,便大聲叫朱德把大衣甩掉。他舍不得甩掉大衣,跑了一里多路,到了一條小河邊才把大衣脫下。小河不大、水不深,但正值寒冬臘月,雪花滿地時,朱德和戰士在寒冷刺骨的水中過了河。為了分散敵人目標,臨時分作兩路,朱德自己只帶一個警衛,從而勝利脫險了。 二十八團二營營長蕭克,帶領部隊沖出十多里路過河,占領河岸陣地后阻擊尾追之敵兩個多小時,掩護軍部從該陣地左側順利通過。一營三連連長粟裕撤退到圣公堂。伍若蘭、康克清、曾志等,開始跟在朱德后面一起戰斗,后朱德脫了黃尼子大衣,沖鋒槍又停止了,使她們在混亂的硝煙中失去了跟隨目標,終被敵人沖散。最后,伍若蘭為了掩護朱德與軍委撤退,勇敢地率一部分戰士從敵人側翼進行突圍,將火力引向了自己。第三節 勝利突圍
前委駐地文昌閣原是讀書的學堂,孤懸在村邊1
里以外不顯眼的小河旁。毛澤東聽聞槍聲后,立刻帶領前委機關和楊梅生的手槍班等撤往村邊的山上。 返回支援戰斗的三十一團、特務營與二十八團搶先登山占領有利制高點,共同進行猛烈的反擊。血戰數小時,敵人只好向兩邊潰散而去。紅四軍終于又勝利地突破了敵人的一次大包圍,脫離了危險。二十八團蕭克二營的黨代表陳俊,以及譚福、謝保升等,在古豐圩打散后,和突圍出來的毛澤東等在蓮塘相遇。他們在當地共產黨員潘麗、劉隆寶等人的帶領下一起奔向紅色區域的滋溪。在滋溪農會張庚秀、謝永昌等人的協助下,于小杭不遠的鍋子嶂伏擊了一股尾追之敵,最后完全甩掉了敵人。之后,在梨樹塘的劉隆寶家召開了臨時會議。決定由潘麗、劉隆寶帶領毛澤東往羅福嶂與朱德、陳毅會師;陳俊、譚福、謝保升等90
多位戰士擔任掩護任務,留在鍋子嶂一帶牽引敵人,制造紅四軍在劍溪的假相。后來,陳俊等留在了尋烏,協助指導地方的革命斗爭。 圳下戰斗中,紅四軍損失較大,不少官兵犧牲或受傷。有一位受傷的紅軍戰士在米坑山洞里藏了一個月,由胡枚蘭天天送飯去,結果紅軍戰士被大營崗的潘千慶殺害了。 朱德的妻子、紅軍優秀的宣傳員伍若蘭為了掩護朱德與戰士,在撤退途中不幸腿部受傷而被捕。敵人抓她時,伍若蘭仍發射雙槍,打死了幾個敵人。在沒有子彈的情況下,也還堅持與敵人拼死搏斗,直至被敵人打得皮破血流昏死過去。伍若蘭是湖南第三師范畢業生,參加了湘南暴動,當過宣傳部長,各項成績突出。被捕后非常堅強,受盡敵人各種嚴刑烤打也堅貞不屈,誓死不出賣黨與同志,她對敵人說:“要我說出共產黨的秘密,除非贛江水倒流,日頭從西邊出”
。2
月12日,伍若蘭被敵殺害于贛州衛府里,時年26
歲。臨刑前,伍若蘭視死如歸,忍著疼痛高呼革命口號,圍觀的群眾無不為之流淚。慘無人道的敵人把她的頭顱掛在了城墻上,后擺在一個竹筏上順贛江而下“沿江示眾”,并寫上“共匪首領朱德妻子伍若蘭”等字樣,以鎮嚇革命群眾。
圳下戰斗中,紅四軍分三路突出重圍。但原大余縣負傷的二十八團黨代表何挺穎犧牲了,三十一團一營黨代表毛澤覃身負重傷。圳下戰斗是紅四軍下山以來最驚險的一次戰斗,突圍的成敗直接決定了中國革命的命運。但紅四軍在最困苦的時候仍然堅守信念,浴血奮戰,全軍團結一致地沖出了重圍。從而成功脫險,保存了紅四軍的有生力量,保住了“槍桿子”與革命的火種。
第五章 羅福嶂會議
第一節 駐扎“落腳點”
1929
年2月2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在圳下勝利沖出重圍后來到項山的羅福嶂村。當日,天正下大雪,路很難走。紅四軍二十八團于下午4
時到達羅福嶂,大部隊于傍晚到達。紅四軍在羅福嶂停留了一天兩宿。 毛澤東是看好項山羅福嶂的,大山把村子與世隔絕開來,處在崇山峻嶺之中。最主要的是她位于閩粵贛邊的三省交界處,與粵東、閩西連在一起,有“一腳踏三省”的美譽。而最難得的是當地有很好的黨組織與革命群眾。正如朱德所說,是毛澤東要找的第二條“羅霄山脈”。毛澤東到了羅福嶂后,與上井岡山一樣,注重做群眾工作。他
指示紅四軍戰士一定要做好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的工作,幫助群眾建立起革命政權。告誡官兵一定要牢記井岡山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聽從指揮,籌款歸公,不亂拿群眾東西。宿營后門板要還上、睡的鋪草要捆好。做群眾工作要和氣。買東西要付錢,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又特別強調:不能隨便大小解、洗澡要避開女人,以尊重受壓迫的婦女。空閑要幫助群眾鋤地、挑水、劈柴與打掃衛生等等。
紅四軍從圳下突圍至項山時,過激地處罰了一個拿群眾黃粄吃的俘虜兵。毛澤東表示十分不贊同,要求要善待俘虜兵,對初犯錯誤的應采取教育的方式。像這樣亂拿群眾東西的俘虜兵,先給以嚴厲批評,賠償群眾的損失,然后再以馬克思主義思想對他進行耐心改造。 紅四軍初入村子時,羅福嶂的群眾以為是國民黨搶東西的部隊來了,大部分群眾躲進了深山里。后經紅四軍政治部的陳毅、尋烏縣黨組織的潘麗等作了宣傳動員工作后,才陸續回來 紅四軍駐扎下來后,馬上幫助羅福嶂的窮苦農民恢復農會,重組赤衛隊,建設黨團組織;帶領全村父老打當地的土豪,分地主的谷子與豬肉。當群眾知道紅四軍是窮苦人們自己的軍隊后,都很愿意地協助紅四軍。老人家挨家挨戶地為紅四軍帶路,做革命宣傳工作;婦女積極地為紅四軍礱谷,做鞋子。紅軍為了感謝她們與加深群眾感情,分別給她們送了禮物作紀念。其中,送給劉六妹一個雙鈴馬蹄鬧鐘和兩個鐵皮菜盒。農會的青年殺了牛送給軍部,但紅四軍沒有收下,送還給了群眾。紅四軍邀請了群眾一起吃飯。菜是向群眾買來的番薯、芋子。向導劉隆寶、李大添在連部一起吃飯。羅福嶂的勞苦大眾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好的軍隊,看著紅四軍送回來的牛肉,看著戰士們大雪天穿著單薄、破舊的衣服蹲在屋檐下,感動到說不出一句話來。心里在想,真是窮人自己的子弟,自己的兵!第二節 羅福嶂會議及其歷史意義
(一)工農軍隊的性質與歷史任務
2月3日,毛澤東在羅福嶂芹菜塘主持召開了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
。參加前委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陳毅、羅榮桓、林彪、蔡協民和伍中豪等。下午召開了軍部干部會議。傍晚召開了全軍動員大會。 在羅福嶂會議上,毛澤東展望了中國革命的大好形勢。對全體廣大官兵進行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給紅四軍點明了一條“
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
,然后幫助群眾建起革命政權的群眾路線。指出紅軍必須要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據地,才能跟敵人進行長期持久的武裝斗爭。因為戰爭的勝利是完全取決于能否贏得根據地廣大革命群眾的支持的,所以群眾是紅軍的勝利之本。毛澤東始終把革命戰爭的進行和勝利,建立在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基礎之上。始終堅持農村包圍城市這一基本路線。 毛澤東不但指明了革命的光明前途與斗爭策略,而且闡明了工農軍隊的性質與歷史使命。他站在羅福嶂的田坎上對田塅里的全軍將士說:“我們是工農的軍隊,要擔負消滅敵人的任務”
。毛澤東的講話,讓紅四軍內多數官兵都深刻地認識了什么是工農的軍隊,以及黨對工農軍隊絕對領導的實質意義:一、因為是工農(無產階級)的軍隊,所以軍隊中必須有黨(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時刻對軍隊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以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二、黨要不斷培養工農軍隊的官兵,使其具有相當高度的政治覺悟,才能使工農的軍隊時刻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制定出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三、黨對軍隊的組織領導,就是為了工農軍隊能夠絕對服從黨的命令,聽從黨的指揮,以達到戰勝敵人、消滅敵人的目的和達到革命勝利的最終目的。 羅福嶂會議是三灣改編之后、紅四軍成立以來,毛澤東大膽突破個人主義,實行黨絕對放手指揮槍桿子的、第一次有益的大嘗試。1929
年12月,毛澤東主持制定了古田會議決議后,才從理論上進一步闡明了黨對軍隊領導的原則,并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確立了黨領導軍隊的一些基本制度和措施。(二)整編迎來新局面
在羅福嶂會議上,為了紅四軍在行軍突圍途中減少指揮層次,解決軍隊中極端民主化的不利現象,通過會議一致決定,軍委這個重疊、累贅的機關先暫停辦公,將權力集中于前委,以利于指揮的敏捷、機斷。會議還決定把軍委改為政治部,政治部主任一職由毛澤東兼任。“
政治部的成立,是限制司令部的職權。這是關于組織方面的,關于政治路線方面的”
。 會議還討論通過了部隊的整編方案,為了迷惑敵人,方便行動,決定把團改成縱隊的建制。這是紅四軍下井岡山以來的第一次大整編。部隊共改編為三個縱隊:二十八團主力、軍部特務營、獨立營編為第一縱隊,縱隊下轄四個支隊。原來的三個營改為三個支隊,特務營改為第四支隊,蕭克為二支隊隊長,胡世儉為黨代表。原來四個連組成一營改為三個連組成一個支隊(營),畢占云為第四支隊長。支隊下設大隊、中隊。第一縱隊司令員為林彪,因為何挺穎犧牲了,政委由陳毅代任。三十一團為第三縱隊,司令員伍中豪,政委蔡協民。二縱隊為虛設。 這次改編的目的是為了利于作戰,便于游擊,更為了加強黨的組織,培養更多的基層領導干部。同時,擴大番號也是為了迷惑、威嚇一路尾追堵截的敵人。但這次改編沒有對外宣傳,也沒有打旗子。部隊到達東固后就形成了真正意義的三個縱隊,在閩西的汀州時,縱隊的名稱才作了一個公布。 羅福嶂會議后,紅四軍的行動由前委直接指揮。這種表現是黨部領導力量的加強與意志的伸張,改變了前委責任既要扛、權能只“半生不死”的狀態,減縮了個人意志與
指揮層次,是部隊繼三灣改編后的又一進步象征,即加強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但重組的領導體制“絕對不是黨部機關代替了群眾機關及政權機關,凡是黨與紅四軍的一切問題,都要在各級黨的會議席上民主討論議決之后,然后才許黨員個人依照決議去執行工作或者通知政權機關負責同志去執行,使得個人沒有英雄式的自由,是與個人主義自由支配財政、槍彈等完全地不同。因一、二、三縱隊的編制,小團體主義可以減弱,縱隊委員會比前委更起作用,各級黨部更能無顧忌地討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實際上只是少了個去‘打報告’的軍委”
。 羅福嶂會議后,毛澤東思想在紅四軍內進入初步的融合階段,使毛澤東思想的星星之火與羅福嶂會議的精神,直至古田會議才大放光芒。羅福嶂會議對黨史和軍史均有深遠的影響。毛澤東在回憶羅福嶂時經常說:“我們在項山找到了一根洋火,有了一個落腳點”
。 羅福嶂的會議還總結了圳下戰斗的經驗與教訓,認為新兵放哨沒有注意敵人來的急,麻痹大意,布置不科學,前衛警戒與后衛鉗制不協調等,后采取了一些措施,防止發生類似的問題。 在羅福嶂開會時,抓到敵人兩個偵探。開完會后,尋烏黨組織的古柏火急送來情報。原來,紅四軍進入羅福嶂山區后,贛粵閩三省軍閥惟恐羅福嶂成為井岡山第二,紛紛調集重兵前來“圍剿”
。國民黨贛軍第十五旅劉士毅部、二十一旅李文彬部正集結于尋烏、會昌兩縣;閩軍第二獨立旅郭鳳鳴部正從汀州趕往上杭武平方向;粵軍范石生部、王應榆部從粵北已趕往尋烏、平遠一線,企圖將紅四軍一舉“
剿滅”
于羅福嶂山區。 顯然,紅四軍“安家”羅福嶂已不再可能!盀榘仓脗,為我有黨有群眾的休息地計,決定往東固”
,與紅軍獨立第二團、第四團會合。部隊由毛澤東與朱德各帶一路分頭向東固進軍。商議萬一部隊失敗,領導人要分別潛往上海等地,以化名登報的形式與組織聯系,以期重振旗鼓。毛澤東化名“楊子任”,隨第三縱隊活動,朱德化名“王楷”(朱德,字玉階),隨第一、二縱隊活動。
紅四軍立刻作好了轉移的準備,規定了行軍“五不準”,即不準掉
隊、不準打手電筒、不準帶有響的東西、不準說話、不準咳嗽。2
月4
日天還未亮,紅四軍就離開了羅福嶂,沿著贛閩邊界的崎嶇山道向東固前進。一、三縱隊在禮畬(齊)分散活動后,商議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活動地區不離開江西南部。當晚,紅四軍在尋烏羅塘再次遭到劉士毅部阻擊,遂折向武平、會昌之間。在瑞金向寧都進發時,于大柏地作了次伏擊戰,消滅了國民黨劉士毅部兩個團,繳獲槍支800
余。從此,完全扭轉了紅四軍的被動局面,踏上了嶄新的征程。 (根據原《吉潭鎮志》責編劉承松《松風館史記》整編)
作者劉棟梃,曾擔任廣東省委黨史辦《烈火忠魂》、尋烏縣委黨史辦《中國共產黨尋烏地方史》(第一卷)、尋烏縣民政局《尋烏縣革命烈士陳列大綱》、中國文史出版社《1930毛澤東在尋烏》、毛澤東尋烏調查紀念館《古柏》等書的撰寫工作,著有《中國共產黨劍溪革命九年》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