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當過兵,卻成為了地方軍事志專家;他不是一名軍人,逝世后卻受到軍中的最高禮遇。被贛州軍分區干部戰士尊稱為“編外軍事志專家”的劉堯貴,今年3月24日倒在了他十分熱愛和依戀的《贛州市軍事志》編輯崗位上,70歲的人生從此完美謝幕。他的身后卻為人們留下了一本系統完整、準確詳細的114萬字、32張圖片的《贛州市軍事志》資料。厚厚的《贛州市軍事志》凝聚了這位“編外軍事志專家”的十年心血,詮釋他對人民軍隊和軍事志工作的無限熱愛。
終生的熱愛和十年的磨礪,他成了一名軍事志專家。
與劉堯貴一同編撰《贛州市軍事志》的贛州軍分區綜合辦張榮中介紹:劉堯貴把生命最后十年的全部心血奉獻給了《贛州市軍事志》,就是在他倒下的3月24日那天晚上,他晚飯后還回到辦公室加班整理軍事志資料一個多小時。
2001年初,從贛州市人防辦指揮科科長崗位退休不久的劉堯貴,懷著對部隊的熱愛和對軍事志編輯工作的愛好和興趣,受聘來到贛州軍分區從事《贛州市軍事志》的編制工作。按要求《贛州市軍事志》收錄、編輯的內容是贛南有軍事活動以來至2005年發生在贛南大地上的所有軍事活動、軍事事件、軍事人物、軍事體制等,這是一項要求很高、年代久遠、無現存的資料可取、內容繁雜的浩大工程。雖然任務艱巨,但是他始終如一地在這個崗位上堅持了十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編制軍事志工作是一項知識性和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劉堯貴既沒有當過一天兵也沒有進院校系統地學習過軍事史,只有高中文化的他要編制這樣一本宏大的軍事志,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但他知難而上,不懂就學、不懂就問,不清楚的就去實地調查,利用一切機會與全國各地的軍事史專家交流,十年間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軍事志的學習、研究、編制工作中。他花去2900元的退休工資購來了整套的《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自費訂閱或購買大量軍事史書籍和雜志,他去世后留下的“寶貴”遺物就是十幾箱書籍,而這些書籍大多為軍事和測量方面的書籍。就是這十幾箱書籍,他身前硬是用“啃骨頭”的精神把它硬啃下來和消化掉,漸漸地他也從一名軍事志門外漢變成了一名在國內享有一定名氣的軍事志學者、專家,成為了江西省軍事志專家組成員。
他是一名學習型、奉獻型和節約型的好干部
“劉堯貴是一名學習型、奉獻型和節約型的好干部”。這是贛州市人防辦原主任劉萬銓對劉堯貴的評價。劉堯貴退休前和退休后,年輕時和年老后,一生中從不放松對自己的學習,他只有高中文化,沒有進院校學過測量,依靠自學成為了贛州市的測量能手。當年,南河大橋開工建設以及紅旗大道改造的時候,領導都點名要他進行測繪,信得過他測量出來的數據準確性。2005年7月,贛州市人防辦找到他,希望劉堯貴能幫助單位去尋烏縣留車鎮雁洋村新農村建設點進行測繪。老人一句推遲的話都沒有,扛起測量器材就趕往測繪點,冒著高溫在1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忙上忙下,兩天內就全部測量完畢,1萬多個數據準確地計算出來,并且在一個星期內將詳細的資料全部整理好。當地農民看見滿頭白發的老人在大熱天里幫他們測量新村建設規劃,很受感動,建設新農村的熱情也高漲起來。當年,尋烏縣還在該村召開了新農村建設現場會。
劉堯貴助人不講條件,奉獻不計報酬。在單位里不管是誰來找他有事,只要他有時間能辦到的就一定會幫;經常加班加點工作,卻從不計報酬。劉堯貴一輩子生活艱苦樸素,舍不得亂花一分錢,他自己的房子是1989年的福利分房,一直都沒有進行過裝修。但在學習上他卻舍得大投入,幾十箱價值幾萬元的書籍就是他最大的家當和遺產。
如今,凝聚著劉堯貴心血的《贛州市軍事志》即將付印,它將永遠銘記這位“編外軍事志專家”的功績,如果他在九泉之下有知,定會露出會心的微笑。(○特約記者肖力民 記者李傳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