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位于椏髻缽山的東江源瀑布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江西省尋烏縣椏髻缽山“東江源頭”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江西省尋烏縣椏髻缽山“細流”
位于三標鄉三桐村,地處尋烏、會昌、安遠三縣交界處,是東江水系的分水嶺。登上椏髻缽山頂峰,呈現眼前頭的是“一腳踏三縣,一眼望兩江”的美麗神奇景象。境內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區,植物長勢明顯,森林氣候特點顯著,森林茂密,郁郁蔥蔥,一派“青山翠欲滴,綠水尚自流”風光秀美的宜人景觀。
一、椏髻缽山東江源頭第一山
椏髻缽山地處尋烏、會昌、安遠三縣交界處,是東江水系與贛江水系的分水嶺。登上椏髻缽山頂峰,呈現在眼前的是“一腳踏三縣,一眼望兩江”的美麗神奇景象。此山位于尋烏縣三標鄉境內,是武夷山脈與九連山余脈相接地帶,屬南嶺山地的一部分。東北面與會昌縣清溪鄉接壤,西北面與安遠縣高云山鎮相連,南面為尋烏縣三標鄉東江源村,它由兩個山頭組成,主峰分水嶺高程1101.9米,集水面積2平方公里。山下有東江源村下畬水、三面排兩個村民小組,有23戶人家、113人。
二、椏髻缽山——物產豐富的聚寶盆
椏髻缽山有土地面積29.8平方公里,其中林業用地23.9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80.2%。境內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區,植物生長優勢明顯,森林氣候特點顯著,森林茂盛,郁郁蔥蔥,一派“青山翠欲滴,綠水尚自流”的秀美景觀。溪水清澈見底,有東江源第一瀑布。據調查:山中有杉科、松科、殼斗科、金縷梅科、杜英科、樟科、木蘭科、山茶科等49個科的喬木樹種340余種、灌木樹種240余種;野生動物種類繁多,訖今約有600多種;內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一級保護動物野牛、二級保護動物穿山甲、二級保護動物鷹等。
三、椏髻缽山東江的發源地
東江由干流尋烏水(為東源)和支流定南水(又稱貝嶺水、九曲水為西源)在廣東龍川縣楓樹壩匯合而成。尋烏縣土地總面積2311.38平方公里,占東江水系流域面積85%。尋烏水從椏髻缽山源頭流經尋烏縣的水源、澄江、吉潭、文峰、南橋、留車、龍廷,進入廣東興寧小寨、龍川渡田河、楓樹壩水庫流入東江。尋烏境內長度為106.5公里。據2004年6月27日江西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科考小組認定:東江源為尋烏水三桐河,源頭位于椏髻缽山南側,發源地為椏髻缽山。因此,椏髻缽山為東江發源地有了首次權威科學認定。2002年8月6日,原國家水利部副部長、首屆珠江水利委員會主任、《珠江志》編纂委員會主任劉兆倫揮筆題字:“東江源頭椏髻缽山”、“東江源頭第一鄉江西尋烏三標鄉”。2002年9月25日,他又題寫了“東江源頭縣江西尋烏縣”。
椏髻缽山美麗神奇,美就美在她從誕生的那天起,群山環抱,巍巍挺立在武夷山脈的東南端,叩首南粵;神就神在川流不息的尋烏水奔騰直下,注入南海,像母親的乳汁那樣,哺育著尋烏人民、東江沿岸河源、惠州、東莞、廣州、深圳人民和香港同胞。
四、專家認為:東江發源地為江西尋烏縣椏髻缽山
多年來,東江源區有關各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2004年6月27日,這一問題終于第一次有了省級權威認定:位于尋烏縣境內的椏髻缽山南側。省內科考小組認為,源頭是一條河流的起點,是最初具有表面水流形狀的地方,亦即溯源而上的最遠點、最高點。東江二源之一的尋烏水無論是其多年平均徑流量、降水量、流域面積還是河長均大于另一源頭定南水,所以為東江的正源。由于尋烏水發源地為位于尋烏縣三標鄉三桐村的椏髻缽山,科考小組由此認定東江的發源地為椏髻缽山,源河為三桐河。
發源于我省贛州南部的東江,是珠江四大水系之一,是粵港重要的飲用水源和重點水質保護區,不僅擔負香港、深圳、惠州、東莞、河源等地的供水,而且擔負著下游灌溉、水運等任務。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迅猛發展,以及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需要,使東江源頭區的水資源規劃、開發利用、保護管理等工作日益顯得重要。因此,科學準確地考察論證東江的源河、源頭、發源地,徹底摸清東江源頭地區的水資源、森林資源、地質資源、旅游資源及生態環境等情況,意義重大。
但東江正源在哪,自古以來未有定論。在廣東省龍川縣合河壩以上,東江有二源:東源為尋烏水,尋烏縣認定源頭在其境內的椏髻缽山南側;西源為定南水(又名九曲河),安遠縣認定其源頭在其境內的三百山。此前,較盛行的說法為東江源頭在安遠縣三百山。
為了科學、準確地分析判定,2002年11月,由省內水文、測繪、林業、地礦、人事等部門專家組成了東江源頭科學考察小組,同月向省科技廳申報了2003年的“江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省科技廳對此高度重視,很快批復同意。同年底,在贛州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科考工作正式啟動。這是國內首次對東江源頭進行的多學科、多方位的綜合性科學考察。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科考小組采用溯源而上、走訪群眾、實地勘測、資料分析、科學論證的方法,于2004年3月得出“東江的源河為尋烏水三桐河,源頭位于椏髻缽山南側,發源地為椏髻缽山”等結論,并對保護東江源區的生態環境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2004年6月27日,省科技廳組織省內專家學者對這一成果進行評審。與會專家經過認真的討論評議后一致認為:科考小組得出的結論“數據可靠、結論正確”。至此,東江源頭所在地首次有了省級權威認定。
科考測定,椏髻缽山位于東經115°32′54″,北緯25°12′09″,海拔高程為1101.9米。來自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廣東省水利廳和江西省有關部門的與會專家認為這項科考項目“數據可靠、結論正確”。
東江源頭科學考察組組長程宗錦對記者說,探尋東江源頭,完全出于科學目的。不管是安遠的三百山,還是尋烏的椏髻缽山,都屬于東江源區,都應該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江西省尋烏縣目前正在申報建立椏髻缽山自然保護區,以加強對東江源頭的保護。
四、尋烏縣與香港地球之友簽訂并啟動“飲水思源”東江源合作項目備忘錄
上游下游手拉手,綠化東江水源頭。2008年11月22日,由香港地球之友與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合辦的“飲水思源”東江源項目啟動儀式在尋烏縣三標鄉東江源村舉行。
尋烏縣是東江源頭縣之一,境內流域面積占整個東江源區總流域面積的37.8%,是珠三角和香港居民的飲用水源。為了保護東江源頭,長期以來,尋烏縣一直重視生態環境建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特別是源頭的東江源村人民始終堅持以大局為重,不惜犧牲個人利益為保護東江源頭的青山綠水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為了補償源區人民付出的代價,香港知名的環境非政府組織“地球之友”通過向香港同胞、國際友人募集資金及智力支持,與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合辦“飲水思源,東江上下游伙伴計劃”東江源項目。
據了解,該項目將投入首期資金170多萬元,在10年內通過栽種“香港林”、 改造毛竹林、示范推廣沼氣、引進國外先進生態農業技術、開展“學習旅游”等五方面的活動來建立健全源頭區生態補償機制,讓東江源頭區的人民在致富的同時更加珍惜和保護好東江源頭,使東江上游和下游人民實現資源共享、責任共擔,走環保可持續發展之路。期間,香港地球之友中國委員會主席吳方笑薇,香港大學教授、“飲水思源”項目顧問李煜紹等一行探訪了東江源頭。
尋烏縣加強監督,制定“一增二減三取締”措施,為東江源增添綠色。“一增”即增加東江源森林覆蓋面,每年開展以“保護母親河,綠化東江源”為主題的大規模群眾植樹造林活動,并先后在東江源區鄉鎮實施貧困地區世界銀行林業發展項目、國家公益林、珠江防護林建設項目;實施退耕(果)還林,在源頭河域逐步種上林木,在東江源區邊緣外的已開發種植的果山上,確保留足四分之一的戴帽林,保證山林涵水量。“二減”即減少并最終取消林木砍伐指標,減少生活垃圾污染。該縣計劃在三年內取消林木砍伐指標,在源頭三標鄉已連續6年沒有下達過樹木砍伐指標;投入4000萬元建立水體凈化廠,減少污水流入尋烏河,撥出3000萬元資金建立生活垃圾填埋廠,減少生活垃圾對水域的污染。“三取締”即取締污染嚴重的化工廠,取締消耗木材的竹木加工廠,取締在東江源區域的采礦點。近年來,該縣關閉了劍溪造紙廠、尋烏中纖板廠等87個污染嚴重和消耗大量木材的企業,對所有招商項目實行環保審批和環保測評制度,拒絕了20多個對水體影響較大的招商項目,涉及投資金額2億多元。同時,該縣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稀土整治行動,取締關閉采礦點104個,有效地遏制了亂挖濫采、污染環境的行為。
為使保護東江源頭生態環境長久、持續,該縣加強源區日常管理,在東江源頭區三標鄉建立森林公安局,組織民警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犯罪。同時,該縣積極走出源區,倡導“上游下游手拉手,綠化東江水源頭”,邀請下游政府組織及非政府組織通過募集資金、智力支持等措施,聯手保護東江源頭生態環境。2007年,香港知名的環境非政府組織“地球之友”通過向香港同胞、國際友人募集資金及智力支持,與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合辦“飲水思源,東江上下游伙伴計劃”東江源項目。該項目將投入資金1200萬元,在10年內通過栽種“香港林”、改造毛竹林、示范推廣沼氣、引進國外先進生態農業技術、開展“學習旅游”五方面的活動來建立健全源頭區生態補償機制,使東江上游和下游人民實現資源共享、責任共擔,走環保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