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遷到贛南的客家人,在過端午節時,保留了中原傳統的端午節風俗,也融入了贛南本地人的習慣,如做艾飯、掛蒲和艾、香草燒湯沐浴等,因而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端午節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便是端午節。起初,每月的初五,都可稱“端午”。如《太平御覽》載:“仲夏端五。端,初也”古代“五”與“午”通用,故稱“端五”。贛南客家人則稱端午節為五月節,按照客家習俗,出閣的閨女這天都要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禮物,回娘家看望父母。
每逢農歷初一和十五以及逢年過節,贛南客家人都要祭祀土地神,因為“土地神是客家人的保護神”,在端午節這天也不例外。祭土地神時擺上豬頭、雞、魚(均是熟的)以及3碗飯、3雙筷、3杯酒,點燃香燭席地而跪,祈禱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產豐收以及其他。現在許多贛南客家人簡化了這一儀式,在自家門口點上三炷香以祭祀。或在端午節的餐桌上,多添幾雙碗筷、幾把椅子,以示先人在和自己一同過節,寄望先人保佑。
此外,贛南客家人在端午節這天還有其他的習俗。
贛南客家端午節
□云中野鶴
艾飯與粽子在端午節,客家人有做艾飯的習俗。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采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做艾飯。常用的青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白頭翁、枸杞葉等。制作方法是將需要的草藥洗凈、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過的濾干的糯米(加適量的大米)中,用碓舂成米團,添進紅糖拌勻,再制成塊,蒸熟即成。之所以每年的端午節期間有這種飲食習俗,是因為農歷五月,客家人稱其為惡月,而上述制作艾飯的青草藥,幾乎都有去濕熱、除百毒等功能,這個時期又是出產這些草藥的季節,客家人就根據自己的生產生活經驗形成了這樣一種飲食習俗。
贛南俗諺“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箱”,意思是吃過端午節的粽子,御寒的衣物就可以收到箱子里了。贛南地區在這個季節由春到夏,天氣將變得越來越熱。而端午節又與粽子是不可分離的。粽子,古時稱“角黍”,粽子定型伊始就是北黍南糯,粽子始見于北、后重于南的歷史特征,是由于北方人口持續南遷、經濟文化重心逐漸南移造成的。
香草燒湯沐浴端午節這天,客家一些地方還有洗花草浴的習俗。男女老幼都要洗藥水澡,客家人相信:“艾蒲洗身,百病消除。”這一天百草為藥,洗藥草水可以去濕驅瘴以健身。當天太陽未出山,男主人就早早出門,采來帶露的楓樹葉、桃枝、金銀花藤、千里光、貓爪藤等洗凈扎好,再加上初一插上門樞的菖蒲、艾枝,用大鍋熬水,煮沸后便各自取水洗澡。
香草燒湯沐浴,以祛百病。據光緒《嘉應州志·禮俗》載:“采各香草燒湯沐浴”。仲夏,各種藥草已茂盛生長,藥性強旺,正是采藥佳時。因此,客家地區民間也流行端午節采藥之俗。上述艾、菖蒲、香草等,即是其例。
客家民俗大多是由客家先民從祖居地帶過來的,但在多山的贛南地區,不能不受到贛南地區土著居民習俗的影響。贛南客家端午節在繼承了傳統的中原端午節風俗的基礎上,又融入了贛南土族的特色,在歲月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端午節習俗。
雄黃酒五月初五正值春夏之交,贛南地區氣溫潮濕多變,百蟲滋生,是最容易得病的日子,也是瘟疫最流行的季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俗稱惡月”,而五月五尤甚。原來,古人稱五月為惡月,端午這天又被認為是五月里最不吉利的一天。其實,古人之所以對五月深惡痛絕,這是因為進入五月以后,天氣炎熱,瘟疫流行迅速滋生的蚊蠅以及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五毒”開始播害人間。于是,古人便將散發辛香之味的艾草懸掛門前,往房間里灑雄黃酒,以驅除蚊蠅和毒蟲。
古人認為雄黃酒具有避免或驅除災難、祛病和解毒等作用,如《抱樸子》中記載,單服雄黃酒可以令“毒蟲不加,猛獸不犯,惡氣不行,眾妖并辟”,還可使“百病除”。有人認為,雄黃是蛇蝎毒蟲之敵,所以古時贛南客家人在過端午節時,飲菖蒲雄黃酒以驅病防疫遂成主要風俗之一。端午節客家人盛行制作菖蒲雄黃酒,用以涂小兒面額,灑地及飲用,以避毒。隨著科學的進步,醫藥知識得到普及,人們了解到雄黃酒具有毒性,喝了會引起中毒反應。因此在端午節,贛南客家人都不再飲用了,但是在贛南有些地方,人們還是會用艾條蘸著雄黃酒往地上灑,用來殺菌驅蟲。
掛蒲和艾民諺“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據《荊楚歲時記》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端午節,贛南客家人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楣和懸于廳堂中,用以避邪去病、驅蚊蠅蟲蟻和凈化空氣。
端午節門楣上懸掛葛藤,則為客家人特有之俗。贛南客家人也把掛于門楣的葛藤視為驅邪之物,但是與別處將葛藤附會為綁鬼的“鐵鏈”“神仙索”不同,客家民間傳說中把它與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聯系起來。據傳,唐末農民起義,黃巢造反進入閩粵贛地區。時有婦人背侄牽子,路遇黃巢。黃巢見她背年長小孩而攜年幼者而行,非常奇怪,便上前問其緣由。婦人不知問者是黃巢,答道:“聽說黃巢老爺造反,旦夕即到此處,百姓奔走。此年長者為我的侄兒,父母雙亡,實在可憐,恐為黃巢抓去,血脈中斷,故背負。此年幼者為我兒,故牽著走路。”黃巢嘉獎其賢惠,于是赫而不殺,并告誡婦人道:“大嫂,不用害怕,我就是黃巢,我們不殺窮人和好人的。您趕快回去,掛黃葛藤于門為標志,即可避禍。”于是,黃巢下令軍中,遇門上掛葛藤人家不得殺害。婦人回家后,于是割取許多葛藤掛于村坑的路口,一村男女因而不死。此后一傳十,十傳百,許多難民靠著懸掛葛藤保住了性命。那天正好是農歷五月初五,于是每逢這天家家都要在門楣上掛黃葛藤,既褒揚那位好心腸的婦人,也紀念保護窮人的黃巢。這便是今日客家人端午節懸掛葛藤的由來。
艾與菖蒲均為仲夏時品,且具藥用價值。“艾”,又名家艾、艾蒿。據《荊楚歲時》載:“嘗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采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的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和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的防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