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尋烏縣澄江汶口村
江西省尋烏縣澄江鎮汶口村是贛粵邊界客家古村,因地處澄江之窗口,又是雙河匯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據《藍氏族譜》記載:汶口村藍姓始祖德慶公明朝初年由閩汀遷居江西贛州府安遠縣尋烏堡澄江汶口村之南黃田坑,明萬歷三年(1575年)分安遠縣石溪尋烏等十五堡建長寧縣,公生子八:宗富、宗貴、宗顯、宗穩、宗賢;再配賴
氏生子三.:長子英、次子高、三子青。其中(宗富居信豐、宗貴居會昌洞頭村、宗顯居定坊、宗穩居江杭、宗賢居中湍)名具顯長子子英留居本土;次子子高遷居會昌縣湘鄉石螺坋;三子子青明代移居廣東高州府。汶口村藍姓從黃田坑開居到現在有500多年歷史。從黃田到古坑,流出汶水潤千家。是一個以藍姓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汶口村山環水繞,風景秀麗,得山水之靈氣,人杰地靈,是古贛南一方“鐘靈琉秀”之地,歷史上這里文風鼎盛,人文蔚起,據尋烏《長寧縣志》記載:經科舉中有
進士、舉人,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40余人,其中二品官藍玫,三品官藍瑢,還走出了一大批名士賢達;后裔分布于贛、閩、粵、蘇、魯、浙、桂;還有臺灣和美國。 據《尋烏縣志》記載:清朝民國時期,作為贛縣、于都、會昌的貨物,水運至筠門嶺后,肩挑到壩子街碼頭落船,每圩有上十條船裝貨,經尋烏吉潭、南橋、留車轉運到廣東各地。當時,汶口商業十分繁榮,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商賈云集、船運如梭,是當時北半鄉的區域商業中心和重要的水運商埠。解放后,隨著公路交通的發展,水路退出歷史舞臺。光陰荏苒,曾經的繁華已遠去,留下的依然是秀美和古樸。古埠頭、古商業街、古祠堂、民居古建筑有一部分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著清朝時期的歷史風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深厚的贛文化淵源。汶口村藍氏民居古建筑上規模的有13座,除茶亭(公德祠)、寺廟(江東廟、永華山普蓮寺);書院(藍瑢寨),現保持完整的只有2座,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和客家古建筑。古建筑群規模宏大,建筑體身上的各種雕刻內容豐富,工藝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作者:藍瑞龍于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