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蕓
人的一生,會嘗到多種味道,而始終牽絆的、無法忘懷的,是故鄉的味道,時?M繞在腦海,在心間,在夢中,令人牽腸,令人惆悵……
故鄉,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觸碰她,瞬間柔情似水。
本是故土難離,然而,安身立命更是人的需求和歸屬?图胰司褪菫榱税蚕砩疃e家南遷,從而形成了一支特殊民系。站在曠野上,我閉目想象,客家先民在離開中原故土時,那是怎樣的一種淚濕滿襟、一步三回頭!且這一走,竟成了與原故鄉的訣別,不復歸兮。
這是一種艱難的離別,一種艱難的行走。即使路途再曲折,命運再蹉跎,客家先民也在不斷地行走,因為他們要遠離硝煙的味道。他們行囊簡薄,目光蒼涼,懷著對未知的惶恐與期盼,千里迢迢奔向南方,找尋男耕女織、子孫滿堂的家的味道。
南北朝至宋朝,為避戰亂的部分中原人遷入龍南,雖說這里蠻荒,但有山有水有資源,這些人應是“擇良木而棲”。明朝時,朝廷獎勵開荒,龍南人少地多,許多遷居在閩、粵和贛中、贛北一帶的中原人紛紛轉遷龍南開荒辟壤,匯聚了諸多外來人口,當時龍南多達100多個姓氏,集聚了多個地方的文化,熱鬧可想而知。
為了生存,客家人只能將思鄉的情緒深深掩藏,他們建造了一座座圍屋,以阻擋外界的侵擾,同時,勤勞開墾新的家園。遍布鄉村的客家圍屋,是客家人對故鄉的記憶,對故土的眷戀。每座小小的圍屋,都是一個大大的世界,宗教、人情、民俗、風水……除了抵御功能,客家圍屋的含義豐富不已。當炊煙升起,當孩童嬉戲,家的味道又回來了。
隨著與當地文化和習俗的融合,久而久之,客家人變成了主人,棲息之地成了新的故鄉。經過歲月積淀,客家文化更加的豐厚,更加的有滋有味。
香火龍、太平堡池塘龍舟賽、客家山歌過山溜、客家米酒釀造……歡慶的場景、可口的佳肴、虔誠的乞愿,流露出的是濃濃的鄉情,濃濃的鄉愁。
故鄉的味道,是母親的味道。故鄉的山水草木,早已融入血脈,化作脈脈的親情。小時候依賴她的懷抱,大了掛念她的安康,老了難舍她的情懷。她散發著泥土的芬芳,流淌著清澈的河水。她在大地上栽種、收割,做成糍粑、燙皮,做成捶魚、珍珠湯,一家人圍坐著,細細咀嚼故鄉的美味,享受溫馨的情意。
故鄉的味道,是愛戀的味道。猶如唇齒相依,不離不棄;猶如相濡以沫,相知相伴。不管她美麗與否,迷戀她的山水草木,想用畢生的精力呵護她、守候她;不管她貧瘠與否,牽掛她的榮辱興衰,想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博得她的歡顏與繁華。
故鄉的味道,是米酒的味道。她歷經歲月的滄桑和磨煉,過濾掉煩惱和憂愁,趟過冬季,迎來春天,經過發酵和深藏,沉淀出醇厚,釀造出甜蜜,清香沁脾。抿一口,纏綿的思鄉之情襲遍全身,如夢如幻,似云如煙,吟著“望闕云遮眼,思鄉雨滴心”,淚光閃爍。故鄉這杯酒,醉了游子,醉了每一個戀家的人。
我生在客家原鄉,長在客家原鄉。曾經,有著流浪的心、不羈的夢,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想遠離故鄉,想展翅高飛。少不經事不懂家的含義,當領略過世間的繁復與得失之后,再回到家鄉,看那古老的城墻,讀那厚重的歷史,仰望高遠的天空,傾聽嘹亮的山歌,與智者交談,與心靈對話,這才幡然醒悟,方知自己的淺薄……
當時光老去,故鄉文化的光芒卻更加神采奕奕?图易孑吀胖、經營著,客家后代肩負著、傳承著,新的家園富饒而蔥蘢。我看到,故鄉的夜晚是如此的恬靜,稻穗是這般的香甜。
不再行色匆匆、步履徘徊,不再輾轉難眠、尋尋覓覓,現在,我只想靜靜地,回味那熟悉的、恒久的故鄉味道……